现在,有的MES厂家宣称含有APS,有些媒体或学术定义上,把APS归类到MES里,这是完全误解了APS,甚至完全错误的。MES应该包括车间智能优化调度,但是,它的生产管理与协同的局限也十分明显:
MES的四大局限:
1、 难以考虑长期的能力计划
2、 无法考虑非生产因素的排程与执行(如发运货柜优化)
3、 无法协同整个生产供应链协同
4、 无法处理交期承诺(考虑能力计划与物料计划等资源同步约束)
正如一客户所感知的:
“我发现现一些MES厂家提供解决方案的厂家多数是做硬件设备起家,其中解决方案核心也是数据采集终端,虽然也号称MES但是系统化程度远远不够,
实施过的客户对这也颇有微词,说没用吧也确实能做到部分生产数据的追踪,但是和期望差的很远,形同鸡肋。
然后我总结出问题根源在于,他们提供的所谓MES缺少“计划排程”层的东西,仅仅是“计划排程”或者仅仅是“数据反馈”都无法形成闭环的数据链路,也就无法形成客户最想要的、供其决策的分析报表和预警。
所以我们,计划在“排产”计划层次做一些研发。之后随着不断的跟生产企业沟通的深入,我们又发现了另一个问题,生产现场之外的“产前”问题。
所谓“产前”问题,其实我认为也是跟MES想解决的问题类似,就是一个“计划-反馈”的问题,工厂所谓排产一个是车间层面的排产另一个是大部门的之间的排产,
比如生产部、技术部、采购部、原辅料库、品检部等,这些部门协同完成一项生产任务,产前任务同样有计划和反馈,这些计划-反馈数据对生产车间、生产线排产至关重要,尤其按订单生产的纯生产型企业。
典型的问题比如:某项物料因为某种不可抗拒的因素,不能按时到货,生产调度人员应该及时调整生产计划,事实上很多情况是,车间提料的时候才发现,先造成生产线空产之后是过度加班;
某些物料到货,但是有问题,生产计划需要调整;客户产品细节变更,需要调整生产计划等等。这些问题说是工厂沟通机制不完善也好,说它执行力不够也好,但是我认为系统对这些问题应该有所提示和预警,这也应该是MES的一部分。
所以我认为生产信息化的目标就如您所说“让现场可视化”,我理解的这个“现场”不仅仅是“车间”还包括参与协作的职能部门。”
我们知道MES是车间执行管理系统,主要是追踪、监督、控制、管理。实现上层ERP管理与底层PCS(Process Control System)控制层之间的实时通信和指令执行,并与企业内其它制造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信息传输与交换,实现企业信息无缝集成。
MES是生产活动与管理活动信息沟通的桥梁,计划与生产之间承上启下的“信息枢纽”。MES采集从接受订货到制成最终产品全过程的各种数据和状态信息,目的在于优化管理活动,对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生产状况作出快速反应。它强调是精确的实时数据。MES改善设备投资回报率,以及改善及时交货、库存周转、毛利和现金流通性能。
不过,MES在实施与运用时,或时常遇到一些困境,有时被夸大了,有时被误读了。
APS不仅仅车间优化调度,它还有AP高级计划,主要处理销售订单供应链计划协同,AS高级排程可以里融入了MES部分功能。不过现在MES软件也融合部分APS功能,哪只是AS排程功能。APS和MES形成互相融合,也就是体现了计划与执行的区别在多变的时代更加模糊。MES系统需要结合APS系统,来达到感知,即感受到又要智能决策:MES与APS在物联网或智慧地球的世界里,所承担的角色和任务还是有侧重点的,再此重申APS是供应链优化引擎和MES一起,它应该处理计划、排程、执行的自适应与自动反馈闭环,来快速反应客户的多变的需求。